乌市七十中学生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 张以恒:惟一一位去北京参加此次活动并获奖的新疆高中生

本文发布于:2015-11-05 来源:

 

 

 
张以恒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张以恒(红衣者)和专家在野外采集样品

    10月26日,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香港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15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

    来自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高二年级的张以恒凭借着《荒漠藓类植物的人工无性繁殖技术初探》的研究项目,获得了本次活动的三等奖。她也是惟一一位去北京参加此次活动并获奖的新疆高中生。

    今年上高二的张以恒和很多学生一样,都有着同样的理想:医生、律师、金融家……而一次课外的拓展活动,让她对未来有了新的看法。

    那是在去年,学校组织的一次课外拓展课上,张以恒无意中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表面有大量苔藓植物生存,并在沙土表面形成了厚厚的一层保护壳。这一发现激发了张以恒的兴趣。

    回去查阅资料后,张以恒得知这种苔藓植物学名叫齿肋赤藓,通常呈休眠状态,一层灰黑色的“壳”覆盖在沙漠表面,形成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苔藓生物的结皮。

    通过在野外的观察结果和初步的资料查阅,张以恒对苔藓植物固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如何利用这些植物固沙也产生了新的疑问。

    带着这些问题,张以恒找到了学校的生物老师,并联系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在老师和专家的帮助下,张以恒开始了她的研究。

    在老师和中科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张以恒多次深入沙漠腹地,采集野外样品,在学校实验室和中科院(新疆分院)实验室里进行相关培养实验。

    今年5月,张以恒在老师和中科院专家的陪伴下,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观察野外自然环境下苔藓植物在沙面的生长情况,并在现场学习荒漠藓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的科学知识,于5月中旬到月底的这段时间查阅资料,确定了实验方案。

   6月初,张以恒再一次来到沙漠,采集苔藓植物样品,运回实验室,在老师和中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了培养基的配置和筛选实验,确定最佳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6月中旬到月底这段时间,张以恒开展了植体的筛选(假根、茎和叶)以及消毒方案的实验。

    7月初,进行了原丝体的培养和观察,并于7月中旬完成了实验报告的撰写和修改。

    10月21日,张以恒带着《荒漠藓类植物的人工无性繁殖技术初探》的研究项目到北京参加第15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颁奖典礼。

    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19名高中生报名参加,而她是惟一一位来自新疆的高中生。

    经90余位专家初评,100名学生入围终评。终评阶段,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8位院士、专家组成终评评审委员会,通过研究项目问辩、综合素质考察、知识水平测试等多种方式的测评,最终确定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3名,一等奖12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6名。

    获得三等奖的张以恒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高中生,通过与他们交流,让自己收获颇多。

   “跟内地高中生进行交流让自己了解到了内地孩子的想法、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自己帮助很大。”张以恒说。

    从一次出游的意外发现到凭借着这个发现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张以恒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张以恒告诉记者,这一路走来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放弃,要努力去克服,经历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于未来,张以恒的目标很明确:“我现在要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以后想从事科研类工作,希望自己能为新疆乃至中国的生态环境发展作出贡献。”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始于2000年,旨在鼓励青少年热爱并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事业,主要面向国内高中生,选拔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文章主题词:
(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