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热潮涌天山——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之际

本文发布于:2025-09-08 来源:新疆日报/石榴云

首个全国科普月,天山南北处处涌动着科普的热潮: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乡村“科普母亲”讲解食品安全,到阿勒泰的孩子通过屏幕“云参观”科技馆;从和田养殖课堂上传授实用技术,到克拉玛依校园中的石油科普实践——这股科普热潮背后,是一场多方协同、系统推进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通过构建大科普格局、精准服务重点人群、拓展场馆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5年全国科普月新疆主场活动中,“科技与现代文明同行”体验展现场,孩子们体验冰球机器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

多方协同 构建大科普格局

“过去不少人认为科普只是科协的‘家务事’,如今,农业农村、教育、文旅等多部门主动融入、积极参与。”自治区科协科普部负责同志介绍,2024年,自治区科协通过全国科普日、新疆科学大讲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一系列活动,累计开展科普活动近3000场次,覆盖群众超过770万人次。

这一转变,离不开制度保障与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新疆高位推动科普事业体系建设,出台《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35家责任单位职责分工,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这一格局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2020年,新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7.52%,2023年达到10.6%。

支撑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是日益完善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目前,新疆已建立起以34个实体科技馆、92辆科普大篷车、45套流动科技馆、42个农村中学科技馆、8个数字科技馆为骨架的现代科技馆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乡村科普馆逐渐成为基层科普传播的关键阵地。2025年,全疆科协系统支持10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科普元素融入试点工作,全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科普阵地。

人才队伍与传播渠道的双轮驱动,进一步扩大了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目前,新疆注册科技志愿者7.6万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2904个。2023年,新疆科学文化传播协会成立,聘请30位知名科普专家和网络达人担任传播大使,让科学知识借助数字技术覆盖更多群众。

自治区科协科普部负责同志表示,在政策、设施、人才、平台的多重支撑下,新疆大科普格局已基本形成,科普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持续增强。

2025年3月5日,在于田县科克亚乡初级中学,自治区科协举办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图/自治区科协提供

精准施策 加强科学传播力量

在全国科普月新疆主场活动现场,来自巴州的科普工作者刘静分享道:“我们的‘科普母亲’或许说不出大道理,但正在用科学一点点改变家庭、温暖邻里、传递团结。”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展示着科普母亲们带领孩子做实验、在乡村讲解健康知识、在巴扎开展义诊的温馨场景——科学不再遥远,它已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力量。

2024年,自治区科协面向全疆启动“科普母亲”行动,计划3年内培育约10万名基层女性科普宣传员,强化科学传播的基层力量。

自治区科协相关领导表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提升妇女科学素质,不仅有助于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升,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科普母亲”行动是新疆围绕“五大重点人群”开展精准科普的一个缩影。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新疆持续创新机制与载体,推动科普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面向青少年,构建“赛事竞技+科普体验+研学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每年覆盖师生10余万人次,并选派科研人员和科普专家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

针对农牧民,依托70家科技小院和数百名“土专家”“田秀才”,开展“科技之冬”“三下乡”等农村科普活动及“双创”培训;

服务产业工人,开展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

聚焦老年人,实施“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提升其健康科学素养;

针对公务员群体,通过推动科学素养课程进党校等活动,增强其科学决策和服务发展能力;

开办“眼界”讲堂,助力高校师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2025年以来,全疆已开展“科普母亲”培训300余场,培训3.5万人,并选派50名优秀基层科普宣传员赴上海交流学习。开展“百名院士、千名科学家、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超3000场,覆盖近50万人次;举办“百会万人下基层”活动150余场,服务群众约10万人次。

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让科学素质的根基在一次次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中悄然筑牢,为实现2025年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2%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7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以“耐盐碱豆科饲草与盐碱地改良”为题进行主题报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

百馆联动 织密科普服务网

除了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服务,新疆还在场馆网络建设上持续发力,推动科普资源直达“最后一公里”。

“这个暑假,我的生活充满了科技味。”开学第一天,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四小学三年级学生顾菲兴奋地与同学们分享,爸爸妈妈带他去了科技馆看火箭、博物馆寻宝,还去恐龙馆和巨大骨架合了影。他最喜欢拿着“百馆联动·馆馆通”小册子到处盖章,就像闯关一样非常刺激。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许多孩子都体验到了别样的科学之旅。他们手捧集章手册,穿梭于全疆15家科技文化场馆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

这源于新疆持续推动的“百馆联动”科学文化研学体验活动。它不只是一种创新形式,更是一项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拓展服务网络的系统工程。

为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今年1月,新疆科技馆牵头启动“百馆联动百校联合”活动,通过区地县乡四级联动机制,整合全疆科普场馆、文化机构及科研单位资源,构建起开放共享的科普文化场馆共同体,让更多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触摸科技、感知文明。

同步推进的,还有新疆现代科技馆体系。北疆科普场馆联盟已投入运行,南疆三地州30个乡镇科普体验馆也在稳步建设中。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6家科技文化场馆、62所学校、6家企业及2家景区接入跨区域科普资源共享平台,一张覆盖全域、协同联动的科普服务网络正在天山南北铺展开来。

这一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科普服务的可及性和吸引力显著提升。今年“五一”期间,仅新疆科技馆就接待观众5.5万人次,创五年来新高。上半年,该馆已开展大型主题科普活动36场,惠及公众近60万人次。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云端,科普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天山南北每一寸土地,让科学的种子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文章主题词: 科普 天山 首个 全国科普月
(作者:)
评论(0)